在中國躍升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大國家的背景下,排查新能源汽車是否存在產能過剩風險的消息不脛而走,昭示出相關部門對整個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所隱藏的部分風險的擔憂。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日益走近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產業發展推力面臨切換的關鍵時點,對于企業和資本而言,既需看到機會,也需警示風險,才能護航企業、甚至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的產能過剩風險,實際上官方早已有所關注。今年初,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就作出表態,在新能源客車、貨車領域,部分企業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過剩苗頭,應該謹防動力電池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等問題的進一步加劇。
這種對產能過剩的擔憂,符合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特殊性。相對而言,傳統汽車行業由于發動機、變速箱等諸多技術高門檻的限制,進入壁壘較高。但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除了包括電池等部分核心零部件之外,核心的技術壁壘已經大幅降低,且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盈虧平衡點要低于傳統汽車。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在資金多而資產荒的大背景下,整個產業鏈必然會吸引企業與資本的胃口。
這種吸引力可以看作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良性競爭體系的搭建,而多方企業和資本的介入,是推動整個產業在競爭中走向螺旋上升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也會伴隨著魚龍混雜現象。例如,中國已經明確對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的補貼的時間表,屆時相關車種銷量下跌的預期也被業內認可,但是仍然有部分企業和資本反而緊鑼密鼓地趕在政策退坡和退出之前加大了對相關產業的投資,以圖抓住享受補貼的尾巴。
除了產能結構性過剩風險之外,有多位業內人士也表示了另一個層面的擔憂。由于產業發展規律的作用和此前技術的掣肘,2017到2018年,不排除前期的部分純電動產品將因為電池壽命等技術瓶頸而出現問題的顯性化,從而使前期在相關產品中賺足眼球和利潤的企業為此背上包袱。這些風險,考驗著企業長遠運營智慧和經營戰略。
實際上,不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部分其他產業,也或多或少存在有重復建設、低端產能相對過剩的風險。因此,無論對于何種產業來說,無論對于企業還是資本而言,都不宜沖動投資,盲目介入,而應該著眼于產業發展的全局,并結合企業自身優勢,積極而為又量力而行,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沉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