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之下,進一步發掘國內市場巨大潛力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其中逆勢增長的新型消費正在迎來多方布局?!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咦⒁獾?,近期,多個部門圍繞促新型消費接連表態,涉及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商務流通領域轉型、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多地積極出臺支持舉措,明確今年促新型消費的具體施工路線。分析指出,多重利好之下,新型消費有望成為促消費擴內需的重要增長引擎。
我國連續8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當前新型消費發展勢頭正勁。單日峰值突破1億單大關,日均6500萬單以上,三線及三線以下城市的鄉鎮地區增長最快——這是拼多多自2020年第三季度起的訂單數據。電商渠道在推送更多優質商品下鄉的同時,還帶動農產品上行。統計顯示,以上訂單中有三分之一為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即每天都有數千萬單農產品、農副產品,由縣鄉地區通過產地直發的形式發出,其中接近70%發往了一二線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發展的網絡零售市場孕育了更多新增長點。其中,C2M新模式表現突出,通過對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雙重賦能,激發消費潛力,提升生產效率。據京東數據,2020年以來,京東平臺C2M自有商品的銷量同比增長達654%。
同時,互聯網+醫療、教育、商務等服務領域也呈現強勁勢頭,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并帶動智能設備行業增長。在聯想(合肥)產業基地,也是聯想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制造基地,平均每1秒便可以下線2臺電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即便如此,也無法完全滿足市場對于PC的旺盛需求。據不完全統計,有上千萬臺訂單正在排隊,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第三季度。
新型消費正在為中國經濟源源不斷地注入新動能,也成為各部門政策支持的重要著力點。工信部日前發布通知,組織開展2021年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申報工作,將圍繞生活類信息消費、公共服務類信息消費等方向,遴選一批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重點包括C2M反向定制產品、“無接觸配送”模式、智能家居、智能服務機器人等,進一步釋放信息消費潛力,推動信息消費擴大和升級。
此前,工信部部長肖亞慶3月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將立足擴大內需,根據內需需求,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努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鞏固提升信息消費,進一步擴大制造業裝備的更新和技術改造,使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成體系滿足市場需要。
優化供給的同時,流通環節也迎來更多支持政策。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2月24日國新辦發布會上明確,將做好電商頂層設計,積極發展新型消費。包括抓緊編制電子商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積極發展新型消費,加快培育直播電商、生鮮電商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線上和線下融合發展,支持實體商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指導電商平臺為中小企業賦能。
地方層面也在積極推進,多地將促進新型消費提質擴容作為擴內需的重要部署,列入2021年重點工作。
其中,天津將促進直播電商、5G消費體驗發展,引育一批知名電商平臺和線上商貿標桿企業;山西明確加快發展數字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智慧消費、健康消費新熱點,積極發展數字營銷、在線商務等新模式;河南將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積極推進網絡零售、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線上消費。
值得關注的是,5G等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商貿流通基礎設施網絡正加快推進。例如,石家莊2月3日印發《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全市5G基站建設,各縣城實現5G網絡覆蓋;建立健全數字化商品流通體系,加快布局數字化消費網絡,推動建設智慧物流園區(港口)、智慧物流項目,降低物流綜合成本等。河南省通信管理局近日表示,2021年全省5G網絡建設初步計劃投資132.1億元,擬新建5G基站5.1萬個,力爭今年底前全省5G基站規模達到9.6萬個,實現鄉鎮、農村熱點區域全覆蓋。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政策支持方面,從相關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到商務流通領域的轉型,再到支持傳統商業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都體現了對新型消費的重視。他認為,隨著各領域政策舉措落地顯效,一系列新增長點還將加速成長壯大,對穩定消費市場、挖掘內需潛力以及拉動相關產業的升級都將起到催化作用。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新經濟智庫院長朱克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新型消費正成為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重頭戲,承載著暢通國內大循環和擴大內需促消費的戰略功能,以此促進新基建與新消費的銜接、商務流通領域的轉型、傳統商業企業的數智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有利于發揮宏觀政策調整效能的多重訴求,推動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聯動與改革發力,深度賦能新發展格局。
朱克力提出,新型消費發展應當補短板和鍛長板。在需要補齊的短板中,夯實信息基礎設施、規范市場秩序是重中之重。他建議,一要加快建設支撐新型消費發展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強化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二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深化包容審慎和協同監管,健全服務標準體系,規范市場秩序;三要加大新型消費政策的支持力度,強化財政支持,優化金融服務,完善勞動保障。
文章信息來源-經濟參考報